如何编写一个简单的makefile
程序设计的技术通常遵循着一个极为简单的惯例:编辑源代码文件、将源代码编译成可执行的形式以及对成果进行调试。尽管将源代码转化成可执行文件被视为惯例,但如果程序员的做法有误也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问题的调试上。大多数开发者都经历过这样的挫败:修改好一个函数之后,运行新的程序代码时却发现缺陷并未被修正,接着发现再也无法执行这个经过修改过的函数,因为其中某个程序有误,像无法重新编译源代码、重新链接可执行文件或是重新构造jar文件。此外,但程序变的越来越复杂时,这些例行工作可能会因为需要(针对其他平台或程序库的其他版本等)为程序开发不同的版本而变得越来越容易发生错误。
make程序可让“将源代码转换成可执行文件”之类的例行工作自动化。相较于脚本,make的优点是:你可以把程序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告诉make,然后make会根据这些关系和时间戳(timestamp)判断应该重新进行哪些步骤,以产生你需要的程序。有个这个信息,make还可以优化编译过程,跳过非必要的步骤。
GNU make(以及make的其他变体)可以准确完成此事。make定义了一种语言,可用来描述源文件、中间文件以及可执行文件之间的关系。它提供了一些功能,可用来管理各种候选配置、实现可重用程序库的细节以及让用户以自定义宏将过程参数化。简而言之,make常被视为开发过程的核心,因为它为应用程序的组件以及这些组件的搭配方式提供了一个可依循的准则。
make一般会将工作细节存放在一个名为makefile的文件中。下面是一个可用来编译传统“Hello,Wworld”程序的makefile:
- hello: hello.c
- gcc hello.c -o hello
要编译次程序,你可以在命令行提示符之后键入:
- $ make
以便执行make。这将会使得make程序读入makefile文件,并且编译它在该处所找到的第一个工作目标:
- $ make
- gcc hello.c -o hello
如果将某个工作目标(target)指定成命令行参数(command-line argument),make就会特别针对该工作目标进行更新的动作;如果命令行上未指定任何工作目标,make就会采用makefile文件中的第一个工作目标,称为默认目标(default goal)。
在大多数makefile文件中,默认的目标一般就是编译程序,这通常涉及许多步骤。程序的源代码经常是不完整的,而且必须使用flex或bison之类的工具来产生源代码。接着,源代码必须被编译成二进制目标文件(binary object file)——.o文件用于C/C++、.class文件用于Java等。然后,对C/C++而言,链接器(通常调用自gcc编译器)会将这些目标文件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可执行文件。
修改源文件中的任何内容并重新调用make,将会使得这些步骤中的某些(通常不是全部)被重复进行,因此源代码中的变更会被适当地并入可执行文件。这个规范说明书文件(specification file)或makefile文件中,描述了源代码文件、中间文件以及可执行文件之间的关系,使得make能够以最少的工作量来完成更新可执行文件的工作。
所以,make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有能力完成编译应用程序时所需的一系列复杂步骤,以及当有可能缩短“编辑-编译-调试”(edit-compile-debug)周期时对这些步骤进行优化的动作。此外,make极具灵活性,你可以在任何具有文件依存关系的地方使用它,范围从C/C++到Java、TEX、数据库管理等。
工作目标和必要条件
基本上,makefile文件中包含了一组用来编译应用程序的规则。make所看到的第一项规则,会被作为默认规则(default rule)使用。一项规则可分为三个部分:工作目标(target)、它的必要条件(prerequisite)以及所要执行的命令(command):
- target: prereq1 prereq2
- commands
工作目标(target)是一个必须建造的文件或进行的事情;必要条件(prerequisite)或依存对象(dependent)是工作目标得以创建之前,必须事先存在的那些文件;而所要执行的命令(command)则是必要条件成立时将会创建工作目标的那些shell命令。
下面这项规则是用来将一个C文件foo.c编译成一个目标文件foo.o :
- foo.o: foo.c foo.h
- gcc -c foo.c
工作目标foo.o出现在冒号之前;必要条件foo.c和foo.h出现在冒号之后;命令脚本(command script)通常出现在后续的文本行上,而且会放在跳格符(tab character)之后。
当make被要求处理某项规则时,它首先会找出必要条件和工作目标中所指定的文件。如果必要条件中存在关联到其他规则的文件,则make会先完成相应规则的更新动作,然后才会考虑到工作目标。如果必要条件中存在时间戳在工作目标的时间戳之后的文件,则make会执行命令以便重新构建工作目标。如果其中的任何命令发生错误,则make会终止工作目标的建立动作并结束执行。
下面这个程序会在它的输入中计算fee、fie、foe和fun等词汇(单词)出现的次数。这个程序(文件名为count_words.c)并不难,因为它使用了一个flex扫描程序:
- #include <stdio.h>
- extern int fee_count, fie_count, foe_count, fum_count;
- extern int yylex(void);
- int main()
- {
- yylex();
- printf("%d %d %d %d\n", fee_count, fie_count, foe_count, fum_count);
- return 0;
- }
这个扫描程序(文件名为lexer.l)相当简单:
- % {
- int fee_count = 0;
- int fie_count = 0;
- int foe_count = 0;
- int fum_count = 0;
- %}
- %%
- fee{ fee_count++; }
- fie{ fie_count++; }
- foe{ foe_count++; }
- fum{ fum_count++; }
- %%
用来编译这个程序的makefile也很简单:
- count_words: count_words.o lexer.o -lfl
- gcc count_words.o lexer.o -lfl -o count_words
- count_words.o: count_words.c
- gcc -c count_words.c
- lexer.o: lexer.c
- gcc -c lexer.c
- lexer.c: lexer.l
- flex -t lexer.l > lexer.c
当这个makefile首次被执行时,我们会看到:
- $ make
- gcc -c count_words.c
- flex -t lexer.l > lexer.c
- gcc -c lexer.c
- gcc count_words.o lexer.o -lfl -o count_words
现在我们已经编译好一个可执行程序。当然,此处所举的例子有点简化,因为实际的程序通常是由多个模块所构成的。此外,看到后面的章节你就会知道,这个makefile并未用到make大部分的特性,所以显得有点冗长。不过,它仍不失为一个实用的makefile。举例来说,在这个范例的编写期间,为了测试程序,我执行了这个makefile不少于10次。
当这个makefile范例在执行时,你可能会发现make执行命令的顺序几乎和它们出现在makefile中的顺序相反。这种“从上而下”(top-down)的风格是makefile文件中常见的手法。一般来说,通用形式的工作目标会先在makefile文件中被指定,而细节则会跟在后面。make程序对风格的支持有许多方式,其中以make的两阶段执行模型(two-phase execution model)以及递归变量(recursive variable)最为重要。我们将在稍后的章节中深入探讨相关的细节。
检查依存关系
make如何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呢?让我们继续探讨前一个范例。
make首先注意到命令行上并未指定任何工作目标,所以会想要建立默认目标count_words。当make检查其必要条件时看到了三个项目:count_words.o、lexer.o以及-lfl。现在make会想要编译count_words.o并看到相应的规则。接着,make会再次检查必要条件并注意到count_words.c并未关联到任何规则,但存在count_words.c这个文件,所以会执行相应的命令把count_words.c转化成count_words.o:
- gcc -c count_words.c
这种“从工作目标到必要条件,从必要条件到工作目标,再从工作目标到必要条件”的链接(chaining)机制就是make分析makefile决定要执行哪些命令的典型做法。
必要条件的下一个项目会让make想要编译lexer.o。规则链会将make导向lexer.c,但这次lexer.c并不存在。make会从lexer.l找到产生lexer.c的规则,所以make会运行flex程序。现在lexer.c存在了,make会接着执行gcc命令。
最后,make看到了-lfl,其中-l是选项,用来要求gcc必须将其所指定的系统程序库链接进应用程序。此处指定了fl这个参数,代表实际的程序库名称为libfl.a。GNU make对这个语法提供了特别的支持:当-l<NAME>形式的必要条件被发现时,make会搜索libNAME.so形式的文件;如果找不到相符的文件,make接着会搜索libNAME.a形式的文件。在此例中,make会找到/usr/lib/libfl.a,而且会进行最后的动作——链接。
尽量减少重新编译的工作量
运行这个程序时,我们发现它除了会输出fee、fie、foe和fum等单词出现的次数,还会输出来自输入文件的其他文本。这并非我们想要的结果。问题出现在我们忽略了词汇分析器(lexical analyzer)的一些规则,而且flex会将未被认出的文本送往输出。我们只要加入一条“any character”(任何字符)规则以及一条newline(换行字符)规则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编辑这个文件之后,还需要重新编译应用程序以便测试我们所做的修正:
- $ make
- flex -t lexer.l > lexer.c
- gcc -c lexer.c
- gcc count_words.o lexer.o -lfl -o count_words
请注意,这次count_words.c文件并未被重新编译。分析规则的时候,make发现count_words.o已存在,而且该文件的时间戳在其必要条件count_words.c的之后,所以不需要采取任何更新的动作。不过,分析lexer.c的时候,make发现必要条件lexer.l的时间戳在其工作目标lexer.c的之后,所以make必须更新lexer.c。这会依次引起lexer.o、count_words的更新。运行这个重新编译的程序,你会看到如下的结果:
- $ count_words < lexer.l
- 3 3 3 3
调用make
前面的范例做了以下假设:
●项目的所有程序代码以及make描述文件全都放在单一目录中。
●make描述文件的文件名为makefile、Makefile或GNUMakefile。
●执行make命令时,makefile就放在用户的当前目录(current directory)中。
当make在上述情况下被调用时,make会自动编译其所找到的第一个工作目标。要更新另一个不同的工作目标(或多个工作目标),请在命令行上指定工作目标的名称:
- $ make lexer.c
当make被执行时,它会读取描述文件以及找出所要更新的工作目标。如果工作目标或其必要条件中的任一文件尚未更新(或不存在),则会(以一次一个命令的方式)执行相应规则的命令脚本中的shell命令。这些命令被执行之后,make会假设工作目标已完成更新的动作,于是移往下一个工作目标或是结束执行。
如果你所指定的工作目标已经更新(up to date),则make除了告诉你次状况并立即结束运行外,其他什么事也不做:
- $ make lexer.c
- make: 'lexer.c' is up to date.
如果你所指定的工作目标并未出现在makefile文件中,也不存在与之相应的隐含规则(implicit rule),则make将会作出如下的响应:
- $ make non-existent-target
- make: *** No rule to make target 'non-existent-target'. Stop.
make提供了许多命令行选项。其中最有用的选项之一是--just-print(或-n),用来要求make显示它将为特定工作目标执行的命令,但不要实际执行它们。当你编写makefile时,这个功能特别有用。你甚至还可以在命令行上设定几乎所有的makefile变量,来改写默认值或makefile文件中所设定的值。
Makefile的基本语法
对make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现在你差不多可以编写自己的makefile了。这一节我们将会介绍makefile的基本语法和结构,让你得以开始使用make。
makefile文件中一般采用“从上而下”(top-down)的结构,所以默认会更新最上层的工作目标(通常叫做all)。下层工作目标用来让上层工作目标保持在最新的状态,例如,用来删除无用的临时文件的clean工作目标应该放在最下面。正如你所猜测的,工作目标的名称并不一定非得是真实的文件名称不可,你可以使用任何名称。
在前面的范例中我们所看到的是经过简化的规则。下面是较完整(但可能仍然不够完整)的规则:
- target1 target2 target3 : prerequisite1 prerequisite2
- command1
- command2
- command3
冒号的左边可以出现一个或多个工作目标,而冒号的右边可以出现零个或多个必要条件。如果冒号的右边没有指定必要条件,那么只有在工作目标所代表的文件不存在时才会进行更新的动作。更新工作目标所要执行的那组命令有时会被称为命令脚本(command script),不过通常只被称为命令(command)。
每个命令必须以跳格符(tab character)开头,这个(隐含的)语法用来要求make将紧跟在跳格符之后的内容传给subshell来执行。如果你不经意地在非命令行(noncommand line)的第一个字符前插入了一个跳格符,则在大多数情况下,make将会把其后的文字作为命令来解释。如果你很幸运,这个误入歧途的跳格符将被视为语法错误,那么你会因此收到如下的信息:
- $ make
- makefile:1: *** recipe commences before first target. Stop.
我们将会在第二章“规则”中讨论错综复杂的跳格符。
make会将井号(#)视为注释字符(comment character),从井号开始到该行结束之间的所有文字都会被make忽略。你可以对作为注释的文本行进行缩排或前置空格。注释字符#并不会在代表命令的文本行中引入make的注释功能,这一整行(包括#及其后的字符)会被传给shell来执行。这行文字的处理方式取决于你所使用的shell。
你可以使用标准的Unix转义字符(escape character)——反斜线(\),来延续过长的文本行。反斜线一般用来延续过长的命令,也可以用来延续必要条件。稍后我们将会探讨处理过长必要条件的其他方法。
学习和思考
我觉得文章中举的例子特别好,它让人意识到make不是仅用于编译、链接等操作,make最大的作用是能更方便的管理依赖关系。遇到的有些多线程make,应该就是能高效的处理这些依赖关系。